时间:2023/11/16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恒春离垦丁非常近,几乎可以说近在咫尺,骑着机车就可以到达。当晚要赶去花莲,而去花莲的台铁要到枋寮站坐台铁,中间经过恒春镇,所以一早就拖了行李箱出发了。高雄快线20分钟就到。下车的地方就在恒春的南门,一座红砖城门兀自立在大路中央,几乎成了恒春镇的标志性建筑。

其实我并没打算要去恒春哪里,所以拖着咕噜咕噜的行李箱就那么沿着大街散步,阳光灿烂,温度适宜。很自然地走到所谓的恒春老街,两旁的街景一如平常,像我们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乡镇街道。顺着指示牌,终于也来到了阿嘉的家,一栋二层小楼,像个小妾似地贴着另一幢更高一些的小楼房,刷得粉白粉白的,一楼大门上写着大大的“阿嘉的家”四个字,一人高的邮筒立在旁边,满足着喜欢写明信片的青年旅客们。

大失所望——这是我站在阿嘉的家门前时的第一感觉,如果不是因为电影,这幢小楼丝毫没有成为景点的可能,而现在却成为很多人到恒春来的最大动力。不过好的是,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人流如潮,只有三三两两的人,来了又走。我把行李箱往边上一扔,就在街边花坛上坐了下来。过了一会,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小女孩过来搭话,很奇怪,大家一聊就毫无芥蒂,问起家乡、工作、旅途故事等。女的来自江苏镇江,男的台北人,目前两人都在北京工作,租了一辆车自驾台湾。临走了问我要不要搭车,可惜因为方向不同而婉拒了。他们一走,我拿起相机翻看,原来这一家子竟然就是我刚下车时拍摄的路人。更好玩的是,等到四天之后我回到台北,在桃园机场登机时,又遇见了他们。

中午过后,我拖着行李又把所谓的老街走了一圈,那些小店并没有多少吸引力,索性在恒春邮局前广场的大树下小憩。斑斑点点的阳光晃在身上,微风轻缓。掏出保温杯喝水,才发现大事不妙,大半杯水都打翻在包里,各类小票、打印的攻略、随身携带的书,湿了一半。我索性不顾形象地都拿出来摆摊儿似地晒,晒东西的当儿就背靠着花坛眯上一小会,偶尔哼哼小曲儿。不远处同样在休息的保洁员和送货员,偶尔投来诧异的目光。那一刻,外人看我肯定有点儿落魄,一个异乡人孤零零的在陌生的小广场上晒东西。可内心里却无比放松自在,有时候一个人的旅行,最大的魅力也正在此,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完全可以不管不顾。大概过了一个多小时,我突发奇想地也想写一些明信片,于是走进邮局去碰碰运气。这一碰,让我喜出望外。

没想到这里的明信片比台北、垦丁都要便宜得多,50新台币一套(共6张),而且印刷质量比垦丁20新台币一张的还要好!于是一口气买了三套。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,就大模大样地在小小的邮局里写完这18张明信片,边上堆着我的拉杆箱、相机包、手提包,又接受了很多诧异的目光。投递的时候,看到航空专用的红色邮筒,我竟然下意识地避开,而放进了普通的绿色邮筒,这也导致了很多朋友隔了个把月才收到。午后四点左右的光景,是时候要去下一个小镇枋寮赶火车了,于是又拖着咕噜咕噜的行李箱去大路口等车。肚子突然有点饿,路边摊上买烤地瓜,那位阿姨竟然又是江苏人,来自淮安。她已在恒春待了近十年,说喜欢在这里做小本生意,觉得很自在,一再叮嘱我别烫着,还十分关心地告诉我该坐什么车去枋寮比较快等等,骨子里已经浸染了这里的淳朴与热情,与大陆小镇上的人真的很不同。抵达枋寮时太阳已经萎靡不振,时间尚早,在火车站前的7—11买水果吃打发时间。这次没一味地买大陆很难吃到的芭乐,结果发现台湾的苹果、水梨都要比平时吃的汁多、肉嫩、味甜。拉杆箱竖在一旁,翘着二郎腿边吃边看街景,很想甩开行李当个本地人。枋寮火车站让我想起小时候苏州郊外的外跨塘车站,当时沪宁线上的很多镇级小站都停绿皮火车,其实出行还挺方便的,比如苏州的浒墅关、外跨塘、唯亭等小镇,都有自己的车站。枋寮车站非常简陋,像是被现代化遗忘的地方,一切都靠人工。站在暮色里的站台上,眼前就是荒野和隐隐的远山,我感觉自己都像被遗忘在了异乡似的。

关于恒春,之前没有做过任何攻略,只知道绝大多数人来就是因为《海角七号》里阿嘉的家在这里。我倒是对这个镇名以及电影里淳朴的乡情特别向往,恒春恒春,恒久如春,听着特别舒适,让人感觉如沐春风,而剧情里相邻之间的关系,也如这般温暖。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zl/pgzl/6474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